9月29日上午,网投十大信誉可靠平台“世界史视野下东西方的政治变迁与文化转型”青年学术团队学术沙龙迎来疫情之后的第一场学术交流活动。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特聘副研究员赵涵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泪不轻弹的英国人?中世纪以来英国的哭泣文化与社会变迁》主题沙龙。参加学术沙龙的除世界史青年学术团队的各位老师外,还有二十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赵涵老师首先结合二战时期英国部分照片所反映的鲜明的斯多葛性格与现代充斥煽情、流泪情节的流行影视文化,指出泪不轻弹并不是植根于英国人内心的情感基因,而是因时而异的文化现象。在中世纪,哭泣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眼泪被视为虔敬的标志,受到基督教会的认可。此外,这一时期的哭泣还具有明确的、独特的宗教功能与目标,如让逝者复生、涤荡灵魂等。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徒反对中世纪公开的、功利的眼泪,否认泪水具有任何救赎功能。但是,哭泣仍是宗教生活的重要部分,不能夸大天主教与新教情感模式的分歧。
随后,赵涵老师从宗教和世俗两方面叙述了18世纪英国哭泣文化的兴盛。在宗教领域,18世纪循道宗兴起,重视信仰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促进了将泪水视为虔诚和得救标志的情感体制的发展。在世俗领域,启蒙思想家们对人类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哭泣作为表达悲伤、怜悯、感激之情的方式被视为善良品质的体现。与此同时,感伤主义文学的兴起也将哭泣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英国社会对眼泪的态度发生转变。尤其是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决及雅各宾派专政后,因担心对自然激情的狂热推崇会使同情成为一切价值判断和政治行动的基础,进而形成一股颠覆性力量,英国主流社会开始用批判态度看待哭泣、怜悯和一切受激情驱使的空洞理论。伴随着英国于19世纪成为全球殖民帝国,哭泣文化进一步衰落。这一时期英国人的情感体制混合了爱国情感、帝国荣誉、殖民者沙文主义心态,强调泪不轻弹与坚强隐忍。流泪是非理性、未开化和软弱可欺的象征,“学会不哭”也成为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儿童教育的一部分。
在学术讨论环节,团队各位老师并现场的听众与赵涵老师就情感史与政治史的关联、哭泣行为的阶级分化与性别差异、哭泣行为的文化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通讯员:2017级世界史试验班叶宣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