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讲座纪要|南开大学杨巨平教授来我院作学术讲座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3-11-27

2023年11月23日下午,南开大学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杨巨平教授来我院做了一场题为《张骞的世界——亚历山大、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现代启示意义》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院何元国教授主持,吸引了包括文学院师生在内的20余位师生前来参与。


47334


学术讲座分为四个部分: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早期“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古代“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的启示。杨教授先向大家解释了“丝绸之路”之名的来源与内涵。他指出,赋予“丝绸之路”明确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第一人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于1877年在《中国:亲历与研究》中提出“丝绸之路”用以指代从中国到中亚、印度或者从地中海到中国的这一交通路线。“丝绸之路”并非只有一条,而是由多条组成,包括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张骞开通的是绿洲“丝绸之路”,也是本次讲座的主题,草原“丝绸之路”早于绿洲“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则以公元166年罗马商人从海上出发抵达中国为标志。


139CC5


接着,杨教授对本次讲座的两大主要人物及事件——亚历山大东征形成的希腊化世界与张骞通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进行了详细介绍。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的推进,从东地中海到中亚、印度河都受到了希腊-马其顿人的政治控制和希腊文化的影响,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融合,这些地区被称为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34-前30年,即从亚历山大东征到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王国和印度-希腊小王国消失的这段时期就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在汉匈战争的大背景下,汉武帝派遣张骞前往大月氏,以期与之联合抗击匈奴。张骞一路上虽两次为匈奴所擒,大月氏也无意与汉王朝联合抗击匈奴,但通过此行,张骞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后来,汉王朝继续加紧对匈奴的打击,并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关系,“丝绸之路”得以形成。


13408B


杨教授指出张骞西行与希腊化世界有重合之处,主要集中在巴克特利亚王国,并对这些既受希腊化文明影响又与中国进行交流的地区进行了展示。(1)大宛,现费尔干盆地。大宛的发音很可能是从中亚、印度对希腊人的称谓音译而来,它也是张骞在中亚访问的第一个国家,与西汉王朝有长期的友好关系。(2)康居,现乌兹别克斯坦中部。该地原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属地,张骞曾访问于此,4世纪后中国史书将其称为粟特,这可能是根据此地对希腊人的称谓音译而来。粟特人善于经商,有“丝绸之路”上的“腓尼基人”之称,汉唐之际,有很多粟特人定居中国。(3)大月氏,现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张骞曾赴此地寻求联合,欲与汉王朝共同打击匈奴。后来建立的贵霜帝国与中国长期保持稳定的朝贡关系,佛教就是通过贵霜帝国传入了中国。(5)大夏,包括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北部。该地原本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后来被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统治,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总督宣告独立,成立巴克特里亚王国。张骞抵达该地时,已被大月氏征服。大夏之地在后来的中国史书中被称为吐火罗,是“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可与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连接,是中国、希腊、波斯、印度、游牧五大文明的交流融合之地,考古发现了一些希腊式建筑和希腊化式钱币。(6)身毒,现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的一部分。该地是印度-希腊人王国和后来的印度-斯基泰人活动的地区。(7)安息,现在的伊朗高原是其中心地区。西方史书称帕提亚,张骞出使后中国与安息建立了外交关系,安世高王子曾在东汉时到中国翻译佛经。3世纪后,被萨珊波斯取代,但与中国的关系继续发展,祆教、摩尼教、景教就是在萨珊时期传入中国。(8)条支,现在的波斯湾、伊拉克或叙利亚。张骞时代,条支之名可能来自塞琉古王朝的都城安条克,条支可能指塞琉古王国。东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至此而还,甘英的所见所闻丰富了中国对丝路西端路线的认识。(9)黎轩、犁靬、犁鞬、大秦等所指学术界仍有争议,不过可以确定在罗马帝国范围内。公元前后,丝绸传入罗马,公元前166年,罗马商人或使团抵达中国,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127368


最后,杨教授将古代的“丝绸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进行了比较。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主要方向和涵盖地区大致相似,都是为了扩大相互间的政治互信、文化交流和经贸互惠,增强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带一路”涵盖的区域要大于“丝绸之路”,还包括一些太平洋岛国和非洲,甚至拉丁美洲,而且“一带一路”奉行的原则是互惠互利,中国与其他国家不是古代的朝贡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者与受益者。

杨教授认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丝绸之路”之所以延续千年,是因为中国有开边扩土、对西域国家施加政治和文化影响的需要,丝路沿线国家则仰慕中华地大物博、文明先进,可以获取更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我们今天要坚持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考虑双方在政治、经济层面的关切,互惠、互利、互信、互容是“一带一路”的基石。正如“丝绸之路”时断时通一样,“一带一路”同样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国际形势变化,尤其是所经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和突变,做到以史为鉴,文明互鉴,重温传统友谊,共同谱写“一带一路”新篇章。

杨教授还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希腊化钱币与希腊城邦钱币间的区别、新国王更换钱币图案是否会对经济有影响、中亚本土文明的独创性等,讲座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杨巨平教授系南开大学“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CHS)和德国考古研究院(DAI)双聘客座研究员(2013-2014)。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古代史、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曾多次应邀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希腊、捷克、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韩国等地的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合作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Ancient West and EastAnab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碰撞与交融——希腊化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互动与交流: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

(博士生吴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