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上午,东南大学李昕升副教授受邀做《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的历史与现实》专题讲座。讲座由澳门十大信誉网赌大全徐斌教授主持。
讲座从“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基调”“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现状”“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展望”五个方面展开。讲座之初,李教授对“物种史”“外来作物”等概念进行了厘定。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的兴起”,李教授分别以德康多尔、劳费尔、何炳棣、克罗斯比等学者为代表系统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兴起的过程。他特别指出,全球史的盛行、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开始了食物史转向,但多是消费、文化倾向,还没有很好地关照到物种本身;类似研究均是将食物与跨文化交流、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结合的书写方式,并没有真正以物为中心,依然没有超出新文化史的范畴;对于技术史内核的理解还有待补充。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的发展”,李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冷门学问,一直有专门性研究人员少的窘境。整体上讲,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以美洲作物的研究成果更为丰硕,主要是因为:一、克罗斯比提出“哥伦布大交换”的经典概念后,国内外相关研究恒河沙数,而“哥伦布大交换”聚焦的正是美洲作物;二、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全球化的序幕,美洲作物正是其中的急先锋,透过美洲作物,将食物史与跨文化交流、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结合在一起,关注物质和物质对文化以及帝国权力产生的影响等,是极佳的全球史命题;三、旧大陆列国美洲作物传播史,相对于其他作物而言,资料相对丰富,更易讲好它们的故事等。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的基调”,李教授系统回顾了外来作物传入我国各阶段的情况、特点及意义。他强调,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不能忽略陆上丝绸之路;相关研究可从海陆对比、海陆联动、多路线传播等角度进行关注。他还分别以南瓜、玉米、花生、脐橙为例分类论述了外来作物来华的多路线问题。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的现状”,李教授认为,海上丝路物种交流研究除了新世纪研究更盛、偏重美洲作物之外,还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研究数量与历史时期物种交流在海上丝路上的重要地位不相符;二是研究路径仍以中国单向输出线性研究为主;三是海上丝路中的物种交流仍有相当大的研究空白等。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换研究的展望”,李教授表示,对于百余种主要(常见)外来作物,有必要厘清其入华海路传播史的基本实情及轮廓,要避免常识性错误;其中的重要作物,有必要进行专论。他指出,目前个别作物研究扎堆,存在研究不平衡的情况;未来应注重多学科、多领域进行交叉研究的方法;注重打破“中心”与“边缘”的设定,开阔历史书写的空间视野;还应特别注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序上史料交叉对比的重要性。
讲座后,李教授还就“中药材与丝绸之路研究”“科学技术史学科”“物种交换中的选种”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回应与讨论。
李昕升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劲牌学者,B站UP主。著有《食日谈 餐桌上的中国故事》《中国南瓜史》《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等六部专著。